地 址: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益璟豪庭2號樓
電 話:400-014-7771 0452-5667788
傳 真:0452—6673675
郵 編:161046
發病原因
(一)病原基數高
1.土壤帶菌 據調查,大部分病田為玉米多年連作,連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。玉米連作,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—3年的玉米絲黑穗病菌日積月累,造成土壤大量帶菌。
2.肥料帶菌 近些年,一些農民對病田的玉米秸稈處理不當,致使肥料帶菌。
(1)用帶菌的秸稈飼喂牲畜,而絲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經牲畜的腸胃后仍可存活,致使糞肥帶菌。
(2)用帶菌的秸稈漚糞,未經充分腐熟,孢子也仍有活力。
(3)秸稈直接還田,雖然提高了土壤肥力,但使病菌隨著植株全部還入了田間。
3.病株處理方法不當 調查發現:有的農戶未能及時拔除病株;有的農戶拔除的病株隨意堆放在田間地頭;有的農戶只注意拔除發病雄穗,而忽視發病的雌穗;有的農戶將病株隨意放入牛欄。這些做法增加了田間菌源量。
(二)春季低溫干旱 在土壤菌量較多和種植感病品種的情況下,播種后的土壤溫、濕度(土溫又主要決定于播期)便成為決定病菌入侵數量的主導因素。在地溫13℃—35℃范圍內,病原菌都能侵染,16℃—25℃為侵染適溫,22℃時侵染率****。土壤濕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。春播時如遇低溫干旱,玉米出苗時間長,幼苗生長緩慢,會給病原菌創造更多的侵染機會。此外,整地質量差,失墑塊,也會導致土壤偏干,給病原菌侵入創造有利條件。
三、防治措施
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。在強化組織領導下,以栽培抗病品種、減少田間菌量為主,輔之以改進栽培管理措施和種子藥劑處理。
(一)
減少田間菌源
1.輪作 病田停種玉米,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,實行玉米與豆類、薯類或瓜菜類作物3年以上的輪作倒茬,避免因連作或倒茬不及時而導致病情加重。
2.肥料處理 不用帶菌的玉米秸稈作飼料;糞肥要經過高溫發酵,充分腐熟,并用藥劑進行噴灑;停止秸稈還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稈還田。
3.拔除病株 苗期表現典型癥狀的,結合除草在定苗前鏟除病苗和可疑苗。苗期不顯癥狀或癥狀不易識別時,在喇叭口期顯癥明顯時,及時砍除病株。玉米抽穗后,在菌癭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,及時砍除病株。玉米收獲后的病殘組織要及時處理,壓低菌源。
(二)改進栽培管理措施
1.調整播期和提高播種質量 適當推遲播期;播前選種、曬種提高種子發芽勢;精細整地,適當淺播,足墑下種。這些措施均可促進快出苗、出壯苗,減少病原菌的侵染機會,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。
2.采用地膜覆蓋技術 地膜覆蓋可提高地溫,保持土壤水分,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,從而減少發病機會。
3.采用扒土曬根技術 在幼苗一葉一心期至二葉一心期將苗埯周圍的土扒開,使幼苗地下莖曝曬在陽光下,10—15天后將土復原,可減輕病害發生。
(四)藥劑防治 堅持在播前用藥劑處理種子,**常用的種子處理方法是藥劑拌種。可用15%三唑酮WP(粉銹寧)或50%甲基硫菌靈WP(甲基托布津)按種子重量的0.3%—0.5%拌種。也可用12.5%的烯唑醇WP(速保利)或2%戊唑醇濕拌種劑(立克秀)按種子重量的0.2%拌種。另據試驗,用15%腈菌唑EC種衣劑按種子重量的0.1%—0.2%拌種,防效優于三唑酮,具有緩釋性和較長的持久性。